协会动态 |
 |
|
园区动态 |
 |
|
政策分析 |
 |
|
|
网站首页 > 园区动态 > 【特约稿件】重庆电商集聚区不改革创新,虽活在当下,将死于明天! |
【特约稿件】重庆电商集聚区不改革创新,虽活在当下,将死于明天! |
发布时间:2018-7-16 11:33:13 访问数:7667 |
2012年4月,位于江北区的重庆首家网商产业园开始建设,当年,在我市掀起了一股新兴行业集聚发展的风口,各路大仙们都在怀疑、观望的时候,各个区县的园区建设也紧锣密鼓展开起来,大小都要建,远近都得建,人人都能建。
一眨眼,这一代园区走过了7年,作为第一代园区的建设者,暂且活在当下,回看历程,点笔如下:
找“窝”时代——2012年之前,网商发展迅猛,个人店铺像春茶尖尖一样密集生长起来,网商的发展也从个人、朋友、夫妻店逐步走向规范化、企业化运营的过渡阶段。原来窝在住家小区内经营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,网商获取行业资源和外延对接平台的现实需要迫使要抱团发展。因此,重庆市网商协会牵头建设了重庆首家网商产业园,为网商们建了第一个家。
重庆网商产业园建设能快速成长起来,一方面是市场需求,大量的草根网商需要集聚,需要有圈子,需要被关怀。另外,园区建设正处于当时“一路向北”的发展引领,选址江北有区位优势,选择闲置楼宇改造有价格优势。最后,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作用和团队的服务能力,是企业集聚发展的粘合剂。
根据官方统计,截止2018年,全市现有47个网商集聚区,在孵企业超过3000家,基本覆盖了各个区县,形成了一股新的产业发展模式。电商集聚区快速形成,建设规模、建设形式各不相同,运营方式和服务能力也有差异,但大多都处于物理集聚的初级阶段,孵化能力有一定局限性,对行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,可复制、能延展的运营模式探索周期较长。
重庆的商业楼宇、写字楼一直都供大于求,创业者创业初期选择办公场地很少进入标准写字楼,大多选择住家方便、配套完善、成本较低的住房用于办公,创业型企业发展和生命周期短等多种因素,也导致办公写字楼租用的要求和市场产生了两级分化。
一方面写字楼基本处于核心区位,物业条件较好,成本相对较高,中小型和创业初期型企业难以承受。另外一方面,优质的企业毕竟是少数,高需求并不多,而且很多优质企业自购办公用房,所以导致写字楼的出租和投资性并不是很好,市场结构不对称。
重庆的产业集聚大多原是工业性质为主导,主要是工业产业园为核心,政府国资筑巢引凤的方式进行运营。传统产业集聚都有一套相对较完善的顶层统筹方案,也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。
而近年来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,新兴行业的集群没能得到快速规划统筹,大多都是市场自由发展形成,恰恰这种市场自发形成又往往难找到匹配的载体平台和有力扶持,处于分散、零星,难形成集聚,很多行业在发展初期本就混乱和不成体系,一旦集聚不了,就难形成气候,也很难形成产业。即使形成集聚,也是应急乱装,没有产业属性。
园区集聚的模式往往大多处于物理简单租赁模式,产业的集聚也极少是以行业属性、产业链共性来形成,导致园区的集聚就是办公场地需求的集聚。难形成产业圈子,产业服务链,势必造成集聚区的后续生命力和示范、复制、服务的能力等难形成体系。
目前园区建设浪潮兴起,来自业主方、第三方运营者等多种形式和主体都建园区,衍生了较多运营模式,但细细看来,大多还是以房东和二房东的角色来运营,并没有形成一支专业的集聚区运营团队和运营体系,同时,在运营中往往忽略了产业集聚的根本核心,园区运营的模式也很单一,仅靠租金差和服务性带来的收入并不能更好地让集聚区可持续发展。
租赁关系有三怕,怕投入、怕到期、怕涨租,而“房东、二房东、租客”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更是矛盾的,租赁关系的安全风险也很难有保障体系,企业的“窝”也就一直处于“随时挪”的不稳定性,极不利于产业生态的形成和后续发展。
发展至今,园区的数量在增长,规模在扩大,企业在增多,但模式还是很单一、硬件环境并未改观,入驻率也不高,服务体系未形成,贡献价值并未释放出来。
园区重庆,有了实践还需要方法论,产业的集聚背后隐藏着博弈,零散的新兴行业用点劲就能扶起一个产业,建设者们用点心也能助推一个产业发展。
不改革创新 ,虽活在当下,将死于明天!
本文作者:重庆市网商协会会长 胡刚
助力电商发展,推动行业升级! 重庆市网商协会将不定期发布优质特约稿件 欢迎大家投稿,发表行业看法 一经采用,协会将给予一定稿费 ▼ 联系人:刘女士 咨询电话:15723197032 微信号:15723197032 投稿邮箱:343500772@qq.com
|
上一篇:动态人脸识别,还防陌生人尾随,重庆这个门禁系统有点牛! 下一篇:老四川、刘一手、小天鹅、饭遭殃都来了,只为这件事! |
|
|